365淘房 徐梦月 2018年12月,南京市首次将“硅巷” 建设引入到南京市高新园区建设中,相继开始建设秦淮硅巷、鼓楼硅巷和玄武硅巷。
在2019年1月2日举行的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上,南京市委重磅发布了2019年市委一号文件《关于深化创新名城建设提升创新首位度的若干政策措施》。文件中提出打造城市“硅巷”,发展“硅巷”经济,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载体活力。
一系列的举动彰显着南京对打造“硅巷”的重视,具体如何打造,目前进展如何,一起来感受下。
“硅巷”是什么?
“硅巷”源于纽约曼哈顿,是创新创业新形态。“硅巷”建设是城市更新捷径通途。
“硅谷”主要在城市边缘区,是科技创新园区;“硅巷”则位于城市中心,是创新科技集聚街区。>>南部新城逆天了!总投资135亿!一大批项目正式开工
老城区正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产业空心化等问题,“硅巷”建设能有效解决此类城市病,焕发城市活力,为创新名城建设打牢基础。
上海率先注意到美国“从硅谷到硅巷”的这种趋势,上海虹口区于2016年在国内家提出打造“硅巷”。西安莲湖区的“倍格硅巷”也于2017年开业。总体看来,“硅巷”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全球逐步扩张,国内各大城市正在打造各具地域特色的“硅巷”空间。>>中华门G98最新动态曝光!今年重点打造的竟是…
戴德梁行解读南京“硅巷”经济
今年1月9日,戴德梁行在南京举行了2018年度媒体抢听会,戴德梁行南京公司策略发展顾问部助理董事王飞在会上对“硅巷”经济进行了详细解读。
硅巷经济一般具有三大特征:
在产业上,运用互联网技术来为商业、时尚、传媒及公共服务等领域提供解决方案;
在空间上,通过现有的老写字楼、老厂房改造、棚户区改造释放出来的空间,打造无边界的园区;
在配套设施上,发挥老城的商业文化魅力,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包括文化娱乐设施、公共社交场所、特色休闲餐饮等,打造高品质的城市社区生活方式。
从硅谷到硅巷的转变,实质是从城市郊区开发新土地回到老城区进行老旧载体升级的过程,是新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新型城市更新模式。
戴德梁行南京及杭州公司总经理汤耀光分析,打造城市“硅巷”是新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新型城市更新模式,南京具有强大的科技人才优势,老城区高校众多、配套完善,也为”硅巷“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很好基础,相信打造城市“硅巷”将成为南京创新经济的新的发展引擎。
秦淮硅巷:六大工程助建无边界创新园区
秦淮硅巷是南京首家硅巷。去年9月,秦淮区制定了“硅巷”建设规划,提出在老城区打造无边界创新园区。今年将实施六大工程,建设载体10万平方米,培育入驻新型研发机构10家,新增科技企业80家。
“秦淮硅巷”是以龙蟠中路、中山东路、月牙湖和秦淮河为围合,总面积4.3平方公里。该区域集聚南航、55所、8511所、金城集团、5311厂等一批大院大所大企,汇聚中航科技城、南工院金蝶大学科技园、紫荆科技园等一批产业园区。
“秦淮硅巷”将按照“空间、产业、模式”三位一体综合运维思路,实现秦淮硅巷功能、结构、规模、品质整体提升。
空间提升方面,整合各方资源,形成院所司企联动发展新格局。
产业发展方面,打造以芯片应用为引领,以航空航天科技研发为主导,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创新产业集群。
模式创新方面,坚持“政府引导,平台支撑,市场化运作”总原则,多方联动共同发力,走出一条“旧城更新,老城复兴”新路径。
去年,南航无人机研究院、北大方正金陵加速器、中关村天合成果转化南京分中心等项目纷纷签约落户“秦淮硅巷”。
探索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的秦淮“硅巷”创新广场也正在建设中。广场位于紫荆科技园内,依托5311厂新建航空发展大厦,并改造部分存量旧楼,引入中介运营平台,打造科创综合体。
秦淮“硅巷”今年将重点实施规划引领、载体建设、平台打造、功能提升、生态凝聚、服务提效六大工程。
鼓楼硅巷:两条轴线打造 已引进字节跳动研发中心
鼓楼区“硅巷”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鼓楼区基本确定以北京西路、新模范马路两条轴线为基础进行延伸辐射,以南京大学、14所老所区、南邮科创中心等重要载体建设为支撑,围绕南京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南京邮电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重要载体,推动“硅巷”建设工作。
鼓楼高新区与驻区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团,已陆续赴成都、武汉、西安以及纽约曼哈顿等地学习“硅巷”经验。
北京西路核心轴
北京西路核心轴主要推进南大“硅巷”建设,共涉及南大鼓楼校区16栋主体建筑,总建筑面积29.8万平方米。项目一期、二期工程资金约3亿元,后期还将配建1000—1500个停车位的地下空间。
鼓楼区与南京大学就南大鼓楼老校区合作建设“硅巷”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在充分尊重南京大学对鼓楼校区整体改造计划的基础上,结合南大的优势学科和鼓楼区产业发展需求,以建设“地标性的文化走廊、特色化的双创园地、立体式的开发空间、一体化的城市社区、开放式的展示创新、世界中的高雅名片”为目标。
逐步形成以软件工程与大数据、金融科技、现代服务业、大健康、文创、教育培训等六大产业为主导的环南大创新产业集群。
同时配套强化“硅巷”及周边地区功能性建设,优先完善“硅巷”及周边市政设施、交通路网、公共服务配套,开展街面、立面、河道立体式整治,将商业、办公、居住、文化等有机融入“硅巷”建设,从而集聚海内外各类创新创业人群,形成国际化社区,共建“南京市硅巷示范标杆”。
2019年1月25日,鼓楼区与南京大学共同引进字节跳动(南京)研发中心落户南京大学鼓楼校区,让南京大学科技园成为鼓楼区“硅巷”建设与招商引资的“头条”招牌。
新模范马路产业轴
新模范马路产业轴主要推进十四所453地块、南京工业大学丁家桥校区、虹桥校区、南京邮电大学科创中心、中国药科大学童家巷校区及周边项目“硅巷”建设。
配合14所在保留原有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对453地块及周边环境进行升级改造,聚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等最新前沿产业。
与华讯方舟共建智梦园智慧通信产业园,建成集低轨卫星科技研发、上下游产业集聚、关联企业孵化、商业运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创新产业园。
目前14所模范西路老厂区453地块改造已开始进行整体规划,规划充分发挥14所、华讯方舟等有影响力的大型院所、企业在军民融合方面的优势资源,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基地
以引导推动区域范围内的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开发闲置老校区资源,集聚并放大各高校的学科优势,与省产业研究院形成共研与合作,打造具有一定特色的新兴产业功能区,实现“科创+校园”联动,使之成为鼓楼科技创新产业的区域发展“新动力”。
南京工业大学丁家桥校区将定位为军民融合产业园,虹桥校区初步设想定位于以建筑设计为主的创意产业园区。
南京邮电大学科创中心则定位于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物联网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高地。
中国药科大学童家巷校区将持续发挥校友经济优势,引进生物医药研发产业以及大健康产业在其园区聚集。
玄武硅巷:携手东大建百亿级设计产业群
去年9月,东南大学与玄武区启动共建东大·南京设计名城,在近4.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聚优质设计产业资源,力争到2025年形成百亿级都市现代智慧设计产业集群。
东南大学土木、建筑、交通学科位于全国前列,人才资源丰厚。玄武区设计产业链企业超过千家,年产值超过50亿元,环东大区域可用于发展设计创新经济的空间约50万平方米。去年11月,南京时尚设计中心作为期重点项目落地。
今年,东大将建设东大玄武设计创新研究院,下设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选址东大科技园长江后街园区,紧邻总统府、1912街区、珠江路未来城,载体可利用面积2万平方米。研究院将引入与设计产业相关的院士大师工作室,以及国际知名设计企业总部代表机构。
与此同时,玄武区将把南京卷烟厂老厂区、谭延闿故居、杨廷宝故居等载体实施“腾笼换鸟”,打造大师工作室、亚洲建筑档案中心等重点设计产业集聚区,同步引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打造众创生态服务圈。
INNO未来城
以未来城为例,玄武区把分散在300多户业主手中的产权统一调配,联手合作方对载体进行提档升级,引入专业公司面向全国招商,使得昔日人气凋零的电子卖场变为活力载体。
目前,未来城众创空间INNO SPACE入驻率达70%,其中企业入驻率50%,商业入驻率34%。截至去年底,未来城已举办阿里巴巴诸神之战全球创客大赛等45场创新创业大赛。
创新载体串珠成链,城市“硅巷”连点成面。目前,玄武区已盘整出创新载体超20万平方米,签约建设新型研发机构1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家,累计引进企业超120家。以“一区五园”创新经济带为脉络,推动“硅巷”与“1+N”都市型高新园区、环高校知识圈统筹联建,探索中心城区有机更新、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资料来源:戴德梁行、鼓楼微讯、南京日报)
返回南京365淘房>>
温馨提示:本平台所展示的各项信息来源于各类公开信息、开发商或代理商提供信息,以及售楼处和相关场地的人工采集信息等,仅供平台交流、参考之用。考虑到信息公开和采集的时效性及局限性,以上信息可能存在一定的滞后或错漏,为保障您的权益,请在参考和实际使用具体信息时,务必注意向开发商及相关人员核实确认后再决策。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